導語

《廢物星球(從中國到世界的天價垃圾貿易之旅)》作者是彭博社駐中國記者站記者亞當·明特,用十多年時間觀察和深入研究了中國和世界廢品回收產業的發展,描繪了近二十年來中國垃圾產業和社會發展現實,揭秘了中國垃圾產業與世界經濟的聯系。
本書是雜志SLATE2014年年度最佳圖書!
內容提要

《廢物星球(從中國到世界的天價垃圾貿易之旅)》記者亞當·明特花費了十多年的時間,深入從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小城到中國廣東清遠石角鎮的廢品回收王國,用講故事的方式揭示為何最簡單的人類行為,也就是重復使用一件物品,會逐步發展形成一個全球化的產業,而且這個產業在近三十年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還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者講述了這個隱匿的、產值達到數十億美元的產業正在改變世界的經濟和環境,最終揭示我們的生產、消費如何真正“走向綠色環!。
媒體推薦
亞當·明特拒絕過渡簡化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中國的中產階級數量日增,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原材料進行新建設,或者選擇必須和污染并存的廢物循環再用,或是依賴對環境破壞更加嚴重的新開采的原料,面對兩難,亞當·明特斷定,其解決之道就是利用發達國家的“垃圾減量”“重新利用”“回收再生”三部曲。
——《出版人周刊》
令人大開眼界!亞當·明特是這個分布廣袤、令人困惑的產業的最佳指路明燈。
——《華爾街日報》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煲湯工廠
第二章 翻掘黃金
第三章 蜂蜜,大麥
第四章 飄洋過海
第五章 載貨返航
第六章 骯臟的繁華
第七章 掘金美國
第八章 廢金屬行家霍默
第九章 影子行業
第十章 “再生黨”
第十一章 垃圾變黃金
第十二章 金屬分揀
第十三章 廢金屬進出口
第十四章 坎頓與廣州
第十五章 廢物星球之都:中國
后記
致謝
前言

洞察世界,尋路中國
知行書系緣起于我們對當下中青年知識階層精神需求的關注。
當下中國的中青年知識階層敏感于自身正處在多重維度的過渡與轉型當中,對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關照角度也隨之變得多維和復雜化:從世界格局說,全球化的浪潮席卷我們身處的社會,并深入到個人生活與選擇當中,如何突破狹隘的民族、種族甚至物種的限制,關照宏大至生態平衡、世界和平和社會公平,幽微至個人權利伸張、人性完善等命題?從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角度說,如何重新審視“國”與“民”的關系,如何剔除深烙于我們心性中傲骨與奴性交織的矛盾,如何重新認識責任與權力的真義,舒展成有著自由和獨立精神的“公民”?從個體角度說,國人對自身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對社會公共領域的關注度都空前高漲,面對的困境也是嚴重的,最突出的莫過于社會價值標準混亂、社會階層差距拉大,對公平正義的叩問迫切,社會各個角落彌漫誠信危機,令道德規范失序,眾多個體感受到人生意義迷失,我們正經歷著西方社會也曾經歷的“現代性之隱憂”,如何認識“隱憂”,如何突破自身的“限制”,如何以自我的小革命為社會添加向上的力量,以在世俗和精神上都找到信仰和自在?
這些“如何”令我們尋找洞察世界的出口。我們發現,當下急需探討的種種問題很多也曾出現于歐美社會,歐美思想家的研究較為深入,留存了不少傳世的著作,給當今中國的讀者以重要啟示;當今國內思想文化界也活躍著不少積極的知識分子,他們探討的范圍涵蓋了從社會現狀分析到個人精神重建的方法和方向,提出的問題切中社會與個體之要害,不少作者與作品都值得我們參照。
知行書系正是基于上述緣由而生,我們將盡量保有大人文的視野,從國內外知識分子紛繁復雜的著作中探察普世價值;我們將打破地域與時代的界限,不拘學科和作者身份,深入經典與前沿,尋找契合當代中國社會及個體處境與出路的著作。知行書系集思想性和可讀性于一身,它們經典,但絕不會面目嚴肅、高高在上;它們會滿足追求文明與自由的閱讀者對各種根本問題和時代動向的追問,也可滿足對創新和人生意義的探索。
基于上述的多重維度,我們通過三個子系列建構知行書系:
“經典”系列包涵中外不同時期重要學人與文化大家的著作;
“視界”系列包涵思想學術界緊扣現實意義的各種學術觀點的著作,特別是中西方思想文化前沿著作;
“問道”系列遵循不拘于作者專業和身份的原則,無論哲學、歷史、宗教甚至自然科學,只要觀點和內容本身對當今社會在宏觀和微觀上有重要意義即可,它涵蓋了國內外當代公共知識分子與學者的論著和小品。
身為編者和深度閱讀者,我們能做的是不斷發現和深入地閱讀,將能夠深刻影響和指引我們的好書集結起來,建構成洞察世界的出口,讓尋路的你我找到方向和希望。
這或許能現出知與行的真義吧。
知行書系編委會
(主編陸建德)
后記

2012年4月,我從上海前往拉斯維加斯,參加美國廢料回收工業協會的年會?死蚪z汀陪我一同前往。她以前從未參加過關于廢品的會議,我只能說她并沒有感覺特別興奮。不過她去參加會議還有其他原因。
幾個月前,克莉絲汀的母親告訴我們,會議期間的4月18日(星期三)是中國農歷中一個特別好的黃道吉日。湊巧的是,那一天也是猶太歷中一個特別好的日子。因此,作為猶太人和中國人,我們認為4月18日是一個適合結婚的好日子。我們邀請的賓客不多,他們來自世界各地,都是做廢品回收這一行的:其中包括一對荷蘭夫婦、一個巴西人、兩個美籍華人和兩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所有這些人當然都登記參加了會議)。我們找了一輛豪華大轎車,并將拉斯維加斯大道作為我們的結婚地點。證婚人是《廢棄物》雜志發行人肯特·凱瑟。
基于很多原因,我們都喜歡我們的婚禮和我們的客人,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代表的這個行業覆蓋了全世界的各個國家,而我自小是在廢品站長大的,現在則在報道這一行。我沒有買賣廢品,但我的很多朋友都在做這種生意,而且,這些人際關系,這些遍及世界的人際關系,正是廢品得以在全球市場上自由流通的絕對關鍵因素。
但事實并不總是如此。
2011年夏天,為了搜集寫作本書所需的歷史資料,我用了好幾天時間翻找美國廢料回收工業協會的檔案。我找到的最有意思的檔案是這個行業協會的前身所舉行年度晚宴的照片和資料。比如說,國家廢棄物交易商協會通常在紐約的阿斯特酒店舉行年度晚宴。我找到了一張1924年晚宴的照片,從中可以看出活動極為奢華,占了整個舞廳,擺有幾十張桌子,彩帶足有百米長。但從九十年后的角度來看,最驚人之處還是出席者都差不多:這是為穿著燕尾服的白人(大都是猶太人)舉行的晚宴。
這可不僅僅是人口統計數據(不過顯然正是因為這一點,現如今,在美國廢品回收業里,當家做主的都是東歐男性移民)。國家廢棄物交易商協會的年度聚會里都是男人,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
現在時代變了。
現如今,美國廢料回收工業協會是一個國際組織,會員來自世界各地,該協會的會議也是一項國際性活動,參會代表多達5000人。中國廢品回收商、印度廢品回收商、非洲廢品回收商,所有人都忙著找廢品供應商拉關系。在會議上,女性依然是少數,正如這個行業里女性從業人員也不多那樣,但她們的人數在增加,影響也在擴大(香港和洛杉磯尤為如此)。毫無疑問,廢品回收業依然是以男性為主導的行業,至少管理層是這樣。但我認為二十年后這種情況也會改變。
但我知道,這個行業以外的人,特別是環保團體,并不熱切支持廢品回收貿易全球化。他們認為這是轉嫁問題,是傾倒,是在鼓勵污染。我很了解他們的擔心:發展中國家的回收商通常都不符合發達國家執行的標準。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根本沒錢升級改造;而在中國的某些地方,他們有錢改進,但政策和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卻不允許這么做。然而,問題在于:他們能夠實現更大程度的保護嗎?相比廣東從電子垃圾中提取黃金、銅和金是更好,還是更差?在中國重新使用電腦芯片,在北美的倉庫里將它們切碎,哪個更好?
歸根究底,這些問題不應該由發達國家富有的廢品循環商來回答。而是應該由發展中國家需要原材料的人來回答。
循環再用對環境來說比較好,我不會說“循環再用對環境有好處”。但沒有了經濟利益,沒有了原材料的供需,循環再用不過是美化垃圾的行為而已,毫無意義可言。毫無疑問,循環再用比把廢品扔進焚化爐好,但比不上把可以翻新的廢品修理好。如果你受不了把廢品填埋,那么你就應該這么做。把盒子、易拉罐或瓶子放進回收桶并不意味著你做了循環再用,也不能讓你成為更好、更環保的人:這僅僅代表著你把你的問題轉嫁給了別人。有時候別人在你家附近解決了你的問題,有時候問題被送到了外國。但不管去向何處,全球市場對原材料的需求才是終極裁判。
幸運的是,如果這個認知讓你感覺很不舒服,你依舊擁有別的選擇:從一開始就不要購買那么多會成為廢品的新產品。
我和克莉絲汀在家中并不會做循環再用。我們把所有塑料瓶、易拉罐和紙板都放在一個桶里,然后交給為我們服務多年的親愛的管家(按照中國人的說法是阿姨)王群英(音譯)。她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女人,她經歷了20世紀中葉中國的一系列革命性劇變,現在過著半退休式的生活,為像我們這樣的外國人做保潔工作。她一周做兩次廢品整理,這是她的額外獎金,她會盡可能收集更多的廢品送去循環再用,這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她一周里會有兩次拿著一兩個袋子離開我們家,而我在美國的朋友則會將袋子里的東西稱為“可循環再用的廢品”。這些廢品被帶下七樓,街上的廢品回收小販會出錢買下這些廢品。我們從不把錢要回來,但偶爾我會問一下易拉罐或塑料瓶的市價。
從廢品回收商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有特別的東西交給她去賣,事情就變得有趣起來。舉例來說,在我和克莉絲汀從拉斯維加斯回來幾個星期后,廚房里的洗滌池出了問題。想要解決,就得換掉一根大約4千克重的鑄鐵排水管。我把管子交給王阿姨,她不由得瞪大了眼睛:這真的很值錢。我告訴她,她可以把管子賣掉并把錢留下,唯一的條件就是我得和她一起去找樓下收廢品的小販,看著他們買賣。
聽了我的話,王阿姨扭頭看著我的妻子,臉上露出了擔憂的神色:“要是收廢品的小販看到了外國人,準會降低價格!
“為什么?”
“他們認為你們不了解真正的行情!
我哈哈大笑:“那么你就自己去吧。記得賣個好價錢!
十分鐘之后她回來了,手里拿著幾塊錢。她把賣價告訴我,我立刻就去中國廢金屬實時價格網站(只有幾個這樣的網站)上查了查鑄鐵廢料的價格。事實證明,她拿到了市價的30%,這還不賴。如果想拿到市價,就意味著你要有一家煉鋼廠和大量鋼鐵廢料,還要解決連帶的問題。
那天晚上晚些時候,一個在一家美國廢品回收公司工作的老朋友給我打來電話。他為我的書提供了一些信息,但在此之前,他問了一個問題:“關于現在的鋼廢料價格,你有什么消息嗎?我們聽說現在的價格在下跌!
我看了一眼我的筆記本,上面記著王阿姨告訴我的價格!笆聦嵣,我今天剛和上海的一個鋼廢料貿易商溝通過!蔽腋嬖V他。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從前住在美國時,我有藍綠兩種顏色的回收桶,在道德動力的驅使下,我會把可回收廢品扔進這兩個桶里,而且如有可能,我塞進這兩個桶里的東西要比扔進垃圾桶里的東西還要多。廢紙丟進其中一個回收桶,其他可回收廢品丟進另一個,然后把這兩個桶放在路邊,可是,因為小時候在家里經營的廢品站待過,所以我感覺這么做是在自欺而已。我很清楚,鋁罐可以按重量賣錢,學校放暑假時,我經常都會被委以重任,給流浪漢、大學生和節儉的家庭回收者送到我家廢品站的鋁罐稱重。祖母經歷過經濟大蕭條時期,因此覺得所有可再利用之物都有價值。她在晚年依然堅持開車把她那些為數不多的鋁罐送到我家的廢品站,而不是免費送給城市回收處。
通常情況下,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對于如何利用扔出家門的垃圾問題,必須要搞清楚答案的應該是各個城市和少數大型廢品回收公司,而不是那些在自動售貨機上買鋁罐飲料的青少年。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收走我們扔進回收桶里的東西。而在有選擇之際,他們只會接收那些可賣掉獲利的廢品,譬如祖母不愿意交給他們的鋁罐。那些可賣掉獲利的東西一般均可輕易翻新,制造出全新的物品。將用過的鋁罐重制成新的鋁罐非常簡單;然而,要想把皮箱重制成其他東西可就困難了。
在美國,偶爾在廢品回收日開車經過鄰居家,我都會注意那些裝滿舊皮箱之類東西的回收桶,人們把這些東西放在那里的初衷既算是誤信,也算是正當的認知:廢品回收公司也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去“再利用”它們——無論所謂的再利用意味著什么。廢品回收公司絕不會白白放棄采取合適方法的機會。他們只是尚未找到有利可圖的途徑,譬如如何分類制成皮箱手柄和皮箱箱體的兩種塑料。這種工作只能由可從中獲利的人來完成,而迄今為止,收走藍綠兩色回收桶里東西的大型回收公司尚未找到這樣的生財之道。然而,他們已經開始了解如何深層挖掘回收箱,從而得到那些回收起來有利可圖的東西。這既不是最吸引人的活,往往也不是政客和環保主義者在討論“綠色工作”時會談論的話題?蓪τ谀承┤硕,這意味著一個機會,它與硅谷人的夢想一樣,擁有無盡的潛力。
艾倫·巴克拉克就是這樣的人。作為北美最大的家庭廢品回收商——南得州區廢品管理公司的回收經理,他是廢品回收的專業人士,對這一行充滿興趣,認為其有利可圖。與全球廢品回收業的很多同行一樣,不再年輕的他依然具有青春活力,這樣的朝氣蓬勃只能說明一點,他是真的真的很喜歡那些分類垃圾的機器。有人會因為自己所做的是處理別人家垃圾的工作而覺得羞恥,可艾倫并沒有這樣的感覺,他熱愛這一行。
我們是在2012年1月認識的,相識的地方就在廢品管理公司斥資1500萬美元興建的超大型廢品回收廠的訪客區。艾倫是這家工廠設計工作的中流砥柱,現在是這家工廠的負責人。即便我們非常愉快地聊著天,艾倫的目光也不在我身上,他關注的對象是厚玻璃窗另一面的車間以及下面兩層樓里的車間:塑料瓶、紙板、廢紙快速移動(速度為A級),被傳送帶運上運下,擠壓,來回往復,然后那些塑料瓶、紙板、廢紙就會被整齊分類,堆成干草捆大小的一堆,并用不銹鋼扎帶捆綁好!皩τ谶@份工作,你要么是愛,要么是恨,”關于這一行從業者的心情,他是這樣告訴我的,“你或許會在六個星期后離開,也許到不了六個星期你就不干了,否則,這一行將會成為你的終生事業!
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這里可以說是一個綠色天堂,在廢品回收日被清理出來的家庭可回收物,如人們細心收藏的報紙、瓶子和鋁罐等物,最后都到了這里。如果說艾倫是守在天國之門的圣彼得或許并不準確,可他的確是指揮鏈條中的一環。然而,如果休斯敦材料回收廠堪稱綠色天堂的話,那么必須得說,休斯敦市肯定就是綠色地獄了,如果你注意到這里的家庭廢品和回收利用狀況,一定會覺得這個說法并不過分。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