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婚姻,是詩人生涯的開始還是終結?
一門無法拒絕的婚事,橫亙在李白的浪游之道上;而他心之所系的女人、渴望有所作為的天下,都將落人千里之外悄然崛起的安祿山手中……重建燦爛迷離的盛唐景觀,再現聲名背后的斑斕世相!洞筇评畎(3將進酒)》是作家張大春融歷史、傳記、小說、詩論于一體的浩瀚大作。
內容提要

張大春編著的《大唐李白(3將進酒)》講述了,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我族鄙瑣,生困草芥,等同泥塵,不飛揚天下而何為?”“懷其才,抱其學,肆其所樂,樂其所事,無所用于天下,亦不甚難!比绻松梢詮念^來過,安祿山和李白的選擇,是否會有不同?
開元十五、十六年,無可逆轉的命運之輪已然啟動:楊家有女初長成,今日寄人籬下,明朝傾國傾城;巫女之子安祿山,邊陲卑賤的草土奴,將顛倒神州于股掌;娶得相門女的李白,世人皆醒我獨醉,卻從此“酒隱安陸,蹉跎十年”。
豪情背后,是時代困窘的郁悶和絕望;慣經離別,才覓得相忘于江湖的豁達。同為盛世畸零人,原是殊途同歸。只是,當詩人滿腔的意興不再為當權者而吟,世人,是否愿意駐足傾聽?
媒體推薦
當今之世,世俗對一浪漫化的詩人形象之期許更甚。世人希望李白成為的那個李白,比李白更李白;世人希望詩人成為的那個詩人,顛倒夢想,必須有電視劇一般的悲情。有幾人愿意面對一個真正詩人的苦苦求索與欣然忘機?——廖偉棠
作者簡介
張大春,臺灣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東濟南。好故事、會說書、擅書法、愛賦詩。著作等身,曾獲多項華語文學獎項。
張大春創作量豐沛,雜學古今中西。他的作品著力跳脫日常語言的陷阱,小說具有鮮明的敘事風格,背后是他對寫實傳統的不斷思索,這使得他的作品與時代脈動強烈合拍。著有“大頭春三部曲”《少年大頭春的生活周記》、《我妹妹》、《野孩子》,另著有《雞翎圖》、《公寓導游》、《四喜憂國》、《大說謊家》、《歡喜賊》、《城邦暴力團》、《聆聽父親》,京劇劇本《水滸108》,歷史小說《大唐李白(少年游)》系列,文學理論與散文《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小說稗類》、《文章自在》、《見字如來》等。
目錄
代序 變造化以窺天才
一 一面紅妝惱殺人
二 仙人浩歌望我來
三 剪竹掃天花
四 采藥窮山川
五 便睹廣陵濤
六 西憶故人不可見
七 寶鏡掛秋水
八 百鎰黃金空
九 冶游方及時
一○ 相思在何處
一一 愴然低回而不能去
一二 當年意氣不肯傾
一三 明朝廣陵道
一四 豈如東海婦
一五 殺氣赫長虹
一六 月行卻與人相隨
一七 濯纓掬清泚
一八 揮鞭直就胡姬飲
一九 會桃李之芳園
二○ 則桃源之避世者,可謂超升先覺
二一 喜見春風還
二二 瀟湘江北早鴻飛
二三 纏綿亦如之
二四 誰明此胡是仙真
二五 炎洲逐翠遭網羅
二六 胡雛飲馬天津水
二七 魚龍奔走安得寧
二八 浮云游子意
二九 此淫昏之鬼
三○ 始聞煉氣飡金液
三一 曲盡情未終
三二 從君萬曲梁塵飛
三三 應是天仙狂醉
附錄 李白的天下意、無情游
前言

代序
變造化以窺天才
說李白,要先說一個李白的大粉絲。
蘇東坡是個有趣的人,留下了許多趣話,其中有一則與考作文有關。流傳至今近千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
那是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的事,蘇軾應禮部試的文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主考官歐陽修極賞識此作,以為脫盡五代宋初以來的“浮靡艱澀”的時風:“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放此人出一頭地!比欢,文章里提到的“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日‘宥之’三”是立論關鍵。如果皋陶與堯沒有這一“殺”和“宥”的沖突,這篇文章以下關于“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的論證就無從展開?墒,“三殺三宥”之說,主考歐陽修、同考梅圣俞都不記得在任何古書上曾經讀過。稍晚的龔頤正在《芥隱筆記·殺之三宥之三》里說起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梅圣俞以問蘇出何書。答日:‘想當然耳!薄
另一個傳聞多兜了一個圈子,說蘇軾當下答復:“出《后漢書》!边@個版本的傳聞還指出,歐、梅二公回家翻檢《后漢書》,遍尋不著,再問了蘇軾一回,蘇才告以:是出自《后漢書·孔融傳》。原來,史載:曹操攻屠鄴城,滅袁紹,袁家婦女“多見侵略”,曹操的兒子曹丕就私納袁熙之妻甄氏——也就是傳聞中曹植《洛神賦》所影射的美人。在這個背景上,孔融乃與曹操投書,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辈懿僖粫r想不明白,便向孔融求教:事出何典?孔融對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敝芪渫醢焰Ъ嘿p賜給周公是子虛烏有的玩笑,其諷謔之深,著實令人不堪已甚,也無怪乎孔融日后會為曹瞞所忌殺。
如果從武王伐紂算起——那是公元前1046年左右;到曹操打下鄴城——那是公元204年;再到蘇軾及進士第,那是公元1057年。到蘇軾口中,“想當然耳”已經不是玩笑,而是運用操持、存乎一心的創造。在一種講究引經據典、尋章摘句的國家考試現場,能夠隨立論之所需而暢意□文者,兩千年以來,非蘇公而誰能為之主哉?這個“想當然耳”的四字成語,我們今天還經常掛在嘴邊,也透過這四個字,原本上下兩千多年、各領風騷、毫不相干的歷史人物卻像是“晤言一室之內”了。
蘇東坡不只在國家考試中弄玄虛,也在李白身上動手腳。
有一次,他張掛了一軸大字墨書,懸于壁間,以示友朋,稱之為《李白謫仙詩》。
詩是這樣寫的:
我居青空里,君隱黃埃中。聲形不相吊,心事難形容。欲乘明月光,訪君開素懷。天杯飲清露,展翼登蓬萊。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對面一笑語,共躡金鰲頭。絳宮樓闕百千仞,霞衣誰與云煙浮。
這首詩的機巧在于題目,它既可以被理解為李白的《謫仙詩》,也可以說成是蘇軾所撰的《李白謫仙詩》——這正是“想當然耳”的同一手段,坡翁慣弄狡獪如此。
而蘇軾的這首詩又經后人之手,剪裁其中的幾句,成為散碎不成片段的《上清寶鼎詩》:
我居青空表,君隱紅埃中。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
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以上兩詩并皆輾轉被誤會為李白原作了。殊不知蘇軾延伸并刻畫李白日后周折于窮達之間,冰火在抱,依違兩難,不得不寄情于游仙的詠嘆,實非原初句意。至于《上清寶鼎詩》徒然附會了李白與上清派道者的往來背景,然而實實不知所云,無怪乎王琦編《李太白全集》時注之以:“疑其出自乩仙之筆,否則好事者為之歟?”王琦畢竟是個明眼人,至少他沒有上蘇東坡《李白謫仙詩》的當,也揣摩得出《上清寶鼎詩》字句底下參差的韻味、零落的格調和卑淺的情懷。是詩仙還是乩仙?一目了然。
……
魯仲連的“即有取者,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恐怕是李白終身不能面對的創痛。他平生作詩,但凡涉及建功立業者,總有“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當涂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這樣的句子,而其所欲深掩者,恰是魯仲連絕不忍為的“商賈”——那是像烙印一般、任李白如何轉身離去也不能擺脫的賤民身份。
生活在今天的人都知道李白在千古詩壇上不可撼動的地位;歸之于稟賦,歸之于勤勉,歸之于磨礪,歸之于際遇,似乎都有跡可循。然而這些兼包內外的因緣果證,仍須從李白一生總是“去去不回”的行蹤上找尋解釋,以便于我們思索——對于“教養一個不世出的天才,的狂想,人們不應回避一個李白不會道出的秘密:他顯現于世界的一切成就,都是從在根柢上否認自己的身份開始的。
史料從諸多方面告訴我們:盛唐時代的商人借由種種經濟活動,以輸通財貨而在民間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可是商人的勢力愈龐大,所承受于士族、朝堂和皇室的壓迫與輕鄙,也愈加劇烈。李白以“不廟見婚”兩娶宗室之女,以自身之姿三入長安,遠家齊魯,放跡幽燕,隱遁匡廬,浪游江淮,終其一生只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曾無回頭返鄉之一步。這是一個既失落了機會、又登不上舞臺的縱橫家血淚斑斑的實踐。天才之奮勉、天才之寂寞,天才之不為時人所知,天才之無用武之地,俱在于是。
一個街頭藝人,一個酒館狂生,一個以他那樣的階級不該擁有的寫作能力而名聞遐邇的道者,一個曾經那樣接近過權力核心而仍只被以“倡優之徒”對待的浪子,以及——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一個國人皆日可殺的叛國者。他不是被教養出來的,他是與命運和環境沖決對抗而花了六十二年時間才誕生的。
在當涂那一灣淺水中飲月而死之前,李白應該有這樣一篇作品:
月明看皎然,星帛微茫列。謫我入埃塵,回眸一望絕。和醪變成泥,經歲同霜雪。軒車復駿馬,戴日下丹穴。精魄猶不息。涉江與君訣。萬里下冰輪,波間紛紜說。海湖裂爾身,化浪逐生滅。碎玉萬千聲,共誓此心熱。且蹈碧魂歸,殷殷作惜別。
你若一字一句細細讀來,會知道非但李白并不想成為天才,這世界若不欺人,也應該不會期待天才。
精彩頁(或試讀片斷)

一 一面紅妝惱殺人
早在開元元年,宮中流傳一事,謂大雨過后,檐前滴漏之水凝聚,將苑中壤土潤開,天晴之后復曝曬了幾晝夜,于是地表皸裂,一入夜,竟然從裂縫處冒出一片明光來。宿衛大臣細心勘查,詳細記載其處,至曉奏聞。
皇帝最看不得宮中祟鬧著光怪陸離之事,立刻下敕,就地掘鑿,不料挖出一塊五寸長、三寸寬、有如拍版一般的寶玉,其色且白且碧,上有古篆刻文,書“天下太平”四字。當下百僚稱賀,都說是天賜禎祥,萬民福祉。寶玉就此收進了內廷庫,原本也就沒了下文?墒腔实鄄欢鄷r就想起這塊玉來,經常詢問隨侍在側的高力士:“彼‘天下太平’收妥未?”
高力士侍駕多年,固然明白圣人的心思,是想要看一看那寶玉的夜光容色,遂揀了個空閑的日子,眼見昏暮已臨,夜暗漸升,他忽然像是開玩笑一般地問皇帝:“圣駕綽有余暇,何不消磨著‘天下太平’?”
皇帝高興了,隨即命備宸輿,直入內庫——他確實老惦記著那塊玉。寶玉當然還在庫中,錦匣緞裹,深納密藏,萬無一失。令皇帝既驚訝、又開懷的,是他果然見識到“夜光”的情景。非但寶玉本身如星似電,燦爛光潔,縱令是封閉了錦匣,也能流泄出氤氳如煙云的暖暖之光,照亮內庫一隅?赡枪,又像有心自作主張,逐時移轉,殷殷指點著西南角落;彼處是另一匣架,所藏之物稍寬大,皇帝不由自主地沿著光照緩步巡行而去,來到一匣之前,低頭一看,不由得嘖嘖稱奇,道:“光明恰是光明使!若無寶玉指引,不意宮中尚有此物!
第二匣中所庋藏的,是一方夜明枕。記載為南朝齊梁間天竺之僧的貢物,將此枕施設于堂中,即可光照一室,不假燈燭。然而皇帝之樂,瞬息而逝,他沉下臉,讓高力士把夜明枕放回匣中,順手將“天下太平”的寶玉籠在袖子里,似也忘了收回匣藏之處,就這么匆匆離去了。
高力士明白,夜明枕讓皇帝不愉快的原因,是他想起了中宮——也就是不甚得君意的王皇后。鸞鳳不諧,其來有自,一枚夜光枕從此在宮中引起了不少蜚短流常。宮人不時相告:圣人要為夜光枕尋一個新主人。彼一謠言,敷衍甚久;容或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漸漸地,將謠言當真之人,也就化身變作了謠言中人。
開元天子封禪事畢,天下大定,兩京以外,東起滄海,南至羅伏,西過蔥嶺,北極大漠,儼然萬邦協和,兆民依止。人人盛稱圣人功同造化,黎民百姓無分遠近,卻都關心起皇帝的私事來。
特別是開元十二年王皇后被廢而死,中宮虛位,而后傳言爭出,說皇帝下恤小民瞻望國母之情,殷切未已,詔敕中貴人微服出巡,到各地征選美女,以實后宮之寵。奉命選女的仗馬幡輿,已經出京就道了,不一定什么時候就會抵達——但是抵達何處?天下府郡州縣所言不一,但凡是出謠言的地方,便是使節即將蒞臨的所在了。倒是各地爭傳的使節有名有姓,不作第二人想,乃是高力士。
王皇后廢黜之前,宮中曾有武氏——也就是則天皇帝的侄孫女,前后生了二子一女,是為夏悼王、懷哀王與上仙公主;顧其封名可知,這三位兒女都不幸夭折了。
皇帝原本也有讓武氏繼立為皇后的打算,但是,御史潘好禮上疏,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伏愿陛下詳察古今,鑒戒成敗,慎擇華族之女,必在禮義之家,稱神祗之心,允億兆之望!贝送,就是李唐皇室最在意的門第之辨了:“且惠妃本是左右執巾櫛者也,不當參立之數!洞呵铩窌稳讼母钢畷,無以妾為夫人;齊桓公誓命于葵邱,亦日無以妾為妻:此則夫子恐開窺競之端,深明嫡庶之別!边@兩段話直指武惠妃是“御女”的身份,根本不配為國母,這是最令惠妃切齒的一擊。
不過,潘好禮說的是實在話,武氏兩代干犯朝綱,禍亂倫常,惠妃子的堂叔武三思、武延秀惡名猶著,恐為天下人所憎恨。猶有甚者,太子李瑛為趙麗妃所生,一旦冊立了惠妃,又復生子,則太子地位不能自安。大唐立國以來,每于儲君嗣立之事,瞻顧難安,一聽潘好禮這么說,李隆基便鐵下了心腸,盡管惠妃日后仍育有盛王李琦、成宜公主和太華公主,卻始終不得受封為正宮。
天子物色專寵的謠言沒有斷過——特別是在距離京城極為遙遠的南方。就在李白沿江而下、游歷廣陵的同時,到處都爭傳著中使選妃的大事。據聞:高力士在閩地莆田相中了一個醫者江仲遜的女兒,小字采蘋,年方十五。P1-3